上周末去玉泉寺,看见几位外国友人在那里欣喜地拍着照片。我心想:这有什么可拍的。可转念又想,如果我去了他们的家乡,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欣喜地拍着照片,而他们会不会也觉得这没什么可拍的?难道正是应了那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我曾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妻羡慕不已,因为公园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然而,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这儿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这对夫妇对这儿太熟悉了,花草树木,清风明月,在他们漫长的日子里,已不再有风景的含义,而是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风景之所以为风景,是因为它能带来某种视觉的冲击或心理的愉悦,一旦接触得久,失去了那份新鲜感,就无所谓风景了。马斯洛在需求理论中说,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不再构成刺激,也是这个道理。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同样一份好工作干久了,也会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美国《幸福》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几位商人的回答最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其间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总统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师的,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从事自己目前所在的行业。
人生的征程,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当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熟悉的地方就不存在风景了。然而,即使有一天真的到了梦想之地,难道真能没有抱怨,发现自己期待的永远是风景?
初为人师,再多的累只是充实,再多的难只是成就。就像《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作者写道的那样:新鲜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缤纷的。从教一年来,当初的缤纷似乎都褪了色,工作变得枯燥起来,身心变得麻木起来。我是个爱享受美景的人,如何能容忍工作中没了美丽!于是,我开始寻找。我找遍了各行各业,踏遍了千山万水,最后,就在我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身上找到了初见的心动!每个学生都是新的,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我成了一个快乐的伯乐,专门寻找学生身上的美丽。我幻想着,我把每天寻到的美丽记下来,我的记载本可就丰满了,我的回忆可就绚丽了,我工作着的每时每刻都将五彩缤纷。
其实,只要你是个真正懂得赏景的人,哪一刻不能赏到美景呢?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