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师随笔 >> 正文
浅谈高效作文教学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指导
[来源:当阳育林学校 | 作者:徐劲松 | 日期:2014年12月4日 | 浏览1273 次] 字体:[ ]

 20141120,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特级教师讲学团到当阳举办的讲学活动,在聆听了二位特级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观摩课和专题讲座之后,内心感触良多。

曾记得在201011,笔者原来所在学校曾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活动,其中九年级作文题目是:郑智化在歌曲《星星点灯》中唱道:“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请你以“星星点灯”为话题,自拟标题作文,文体不限。赛后,我们发现,一百多篇参赛稿件中,虚构题材的占55%(其中写玄幻、穿越类的占了一半),空发议论的占26%,不合格的占7%。为何会出现如此状况呢?笔者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现在的学生整天围着学科知识打转,属于自己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东西越来越少,一部分学生虽然阅读,但阅读的格调不高,写作的格调自然也就高不了。

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好文章?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好文章应该是源自生活,抒写真情的。应该是能展现真实的情感宣泄、真实的理性思考,叫人感动的文章。这应该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所积极倡导的。具体说来,首先,好文章应该是源自生活的。生活是创作不竭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艺术再现;第二,好文章应该是抒发真情的。古人讲“文以载道”,就是说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思想,引领心智的,所谓“情真”而“意切”,正是文章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再次,好文章应该是言而有文的。这里的“言”可理解为语言基础,而“文”就是指文采了。说清一件事也许很容易,但要能吸引人、传播远,往往是“文采”的作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更符合以上三个标准,除了在作文教学中不断进行训练之外,我们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和作人的重大影响。毋庸置疑,高品质高效率的阅读是高品质高效率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要想取得作文教学的高效,须先求得阅读教学的高效,而高效的阅读教学,最不可忽视的恰恰就是学生的阅读格调:常读格调高的作品自然容易写出格调高的文章,此论虽非绝对,但也有理。那么,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不断提升阅读格调呢?现将本人一年多来的点滴尝试奉献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净化并充实学生的阅读空间。

首先是净化:不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提倡学生博览群书,但并非所有人都注意到学生阅读空间的净化问题。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课外读物的认知、判断、选择的能力并不强,加上他们天真烂漫,富于幻想并喜欢冒险,因此,他们常选择那些言情、魔幻、武侠、穿越类的小说。此类书籍对学生和成长应该是弊大于利,其不良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今春开学之初,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所带班级五十名学生中,拥有此类小说的竟然有三十四名,喜欢看此类小说的则达四十七名之多。后来,通过采取介绍此类书籍的危害并辅之以严格的要求,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学生课外读物逐本进行检查等措施,才将此类书籍从学生手中清除。

其次是充实:新课标规定,在向学生推荐课本所示阅读书目外,可适当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每位教师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好读物。这样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了解课堂以外的优秀作品。如:笔者在教授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峥嵘的春天图画。同时,笔者还向同学们推荐朱自清先生的另两篇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绿》来加深学生对朱老先生散文艺术的了解。另外,根据《春》的意境,另向学生推荐几首多姿多彩的咏春诗,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韦庄的《台城》及重温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学生阅读量加大了,阅读空间得以极大程度的净化和充实,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关注阅读内容的经典性与前沿性,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所谓经典作品,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不仅仅是汲取精华的过程,也是鉴别、鉴赏的过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风筝》一文,作为鲁迅的一篇杰作,深受中外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欢迎。风筝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全都围绕一个中心:以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是极端错误的,深刻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鲁迅这位我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生活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目睹了人吃人的社会。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多半是抨击旧中国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因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了鲁迅小说《祝福》,组织学生阅读,体会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封建社会的黑暗。《狂人日记》是笔者推荐的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因为它的权威性、独特性和深刻性,虽难以理解,但笔者采用“注评析导”的方式扫除学生读文过程中的障碍,选择性地推荐一两段,加深学生对鲁迅这一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震撼性。

作品的前沿性反映的是时代的脉搏,充满了社会性、科学性。在教授第四单元《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时,正赶上中国神州八号飞船升空并与天空一号对接这一大事,笔者积极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报道,观看图片,了解这一举世瞩目的航天科技,同时还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我国神一至神七的发射情景,阅读了有关资料,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习这篇课文,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振兴中国航天事业的决心。此外,本人及时收集当代著名青年作家关于人生、亲情、自然、科学及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适时向学生推荐,以求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人文品味。

三、和风徐徐,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阅读文学、科学作品的兴趣。

毕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对许多应该阅读的作品兴趣不太,如果我们只一味地净化、充实、提高,便极有可能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激发兴趣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讲不得速成。笔者自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态度上应侧重于“和风徐徐”,措施上应注意“多管齐下”。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兴趣不大就急躁冒进,采取“大棒加金条”的政策,挟持学生的阅读活动。而应不厌其烦地反复引导,和学生一起欣赏,朝“陶醉于其中”的目标不断前进。用一句打油诗来说,就是“和风只管徐徐吹,总有一天你会醉”。同时,所采取的措施切忌单一、机械,而应多管齐下并不断改进。这一年来,笔者将四种措施结合起来,收效颇为明显。其一是结合我市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学校统一要求,上午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让学生坚持齐诵老师所推荐的优秀短篇或章节,形成习惯,让优秀课外读物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二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讲座、科学知识竞赛、“来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接近优秀课外读物,以求“亲近才能拥有”的效果;其三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及时引入优秀作品的相关内容,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欣赏并将欣赏作品的方法不断积累不断强化,以求“积土成山,积水成河”的效果;其四是定期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评,大力倡导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真情实感的文风,以求“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格调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手中竟然出现了《平凡的世界》,《鲁迅作品精选》、《名人传》、《朱自清作品全集》、《短文精粹》等书籍,还有《读者》、《散文》、《少年文艺》等优秀期刊。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的明显变化,更多的学生将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真实见闻或亲身经历写进作文里,少了无病呻吟,多了真情实感。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格调,既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品味,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必将推动语文教学更深一层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无相关评论
用户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验证码: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