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第一次离开家人,第一次住进学校,第一次独立整理内务的孩子们越来越熟练地管理自己的起居,越来越礼貌地待人,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极大地欣慰。但每周末回家两天以后,内务的整理质量和日常行为礼仪方面就会有明显的退步,这点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再有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与之形成一致影响,教育工作就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那么,如何才能能巩固教育成效,使学生做到校内校外始终如一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指出:“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一笔勾销’,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鉴于此,思考良久,我决定从每周的家庭作业下手,把家庭打造成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
连续三周,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我为父母做件事”的作业,为了能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在学校学习的技能,统一规定:第一周给父母叠被子;第二周给父母洗袜子;第三周整理自己的房间。并且每周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一起分享完成这项作业以后的感受以及来自家长的评价。学生们的感触虽不那么深刻,但是都很真实,并且对来自家长的表扬很是珍惜。从孩子们的分享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在周末的“我为父母做件事”中成长了。
第四周,我没给学生留“我为父母做件事”的作业,甚至都没有提及。但是国庆假期期间,赵志鹏的家长给我发了qq消息,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的进步,并附上了照片。我立即把家长的这一举动发到我班的qq群里。不久,就陆续收到家长发来的qq消息,欣喜地诉说自己孩子的变化以及对学校对老师的感谢,还有很多家长在自己的qq空间,向亲朋好友分享自己孩子的进步,言语间很是欣喜。以下是我摘录的部分家长发送的图片以及文字感悟。
·暂无相关评论